留守儿童,痛在哪里?
中国农村有这样一个儿童群体,由于父母外出打工,他们留守在农村,与父母相处的时间非常少。林克艾普舆情监测了解,我国6000多万留守儿童,加上3600多万的流动未成年人,总数在一亿左右,约占全国3亿未成年人口的三分之一。 留守儿童问题已是我国重要社会问题。数据显示,留守儿童大部分 处于0-14周岁,父母外出打工,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导致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及政府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在生活中更容易遇到意外伤害。据林克艾普舆情系统监测数据显示,有四成以上的留守儿童在平时的生活中遇到过意外伤害。其中,割伤为最高,占比达41%;其次,是烧伤、烫伤占比25%;被猫狗抓伤、咬伤占比15%;此外溺水、触电、中毒、火灾、自然灾害等各种意外伤害的留守儿童比例都高于非留守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源于留守儿童安全防范意识和知识的缺乏,但更多的是父母及监护人履责不到位。
少年期是个性发展和形成的关键时期,父母的关爱、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对青少年个性的健康发展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但是,农村留守儿童们由于其父母长时间不在身边,家庭的“缺陷”使留守子女无法享受到正常的亲情关爱,久而久之,无助感,失落感和被遗弃感逐渐形成,严重影响着留守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长。据林克艾普舆情监测数据显示,父母外出后自己更容易被欺负的占比18%;被同学嘲笑、歧视占比19%;性格比原来更内向占比高达30%;对待事情比原来更胆小占比20%;变得更敏感的占比13%;父母外出后,对农村留守儿童在性格和心理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便比较突出,一是性格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不善于与人交流;二是脆弱、脾气暴躁、冲动易怒。
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中,小学阶段的学习兴趣还比较浓,学习成绩和在校表现都还较好,优秀的也不少。但到了初中阶段,情况就发生了变化,极少的留守儿童能表现为优秀。据林克艾普舆情监测数据显示,有三成以上的留守儿童在学习上不良行为较多,没有完成作业的占比最高,达35%;不想学习的占比29%;上学容易迟到的占比18%;逃学和打架的分别占比10%和8%。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在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尤为明显,他们缺少有效监督和应有的学习辅导,自我约束和管理能力较差,问题积累多了,势必影响了学习的自信心。有近六成的留守儿童表示在学习上遇到问题没人帮助。
据了解,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要求到2020年,未成年人保护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更加健全,全社会关爱保护儿童的意识普遍增强。《意见》明确规定不得让不满十六周岁的儿童脱离监护单独居住生活。林克艾普舆情认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及成长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全社会能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和重要性,从而使大家自发自觉的来关爱、帮助、支持留守儿童,提高农村教育水平,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使他们与其他孩子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