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中心> > 奥运VS兴奋剂:一场没有尽头的战争

奥运VS兴奋剂:一场没有尽头的战争

兴奋剂是国际体育组织规定的禁用物质和禁用方法的统称。使用兴奋剂不仅损害奥林匹克精神,破坏运动竞赛的公平原则,而且严重危害运动员身体健康。但奥运总绕不过“兴奋剂”,总有运动员因兴奋剂被停赛或禁赛。今年的里约奥运会也不例外,那么到底“兴奋剂”是怎样一种存在?历届奥运会又有哪些运动员被查出服用兴奋剂呢?林克艾普大数据将为您详解。



每到奥运会,有个话题总是让人感到难过,但一直以来都没能绕过去,那就是,兴奋剂。据林克艾普大数据观察,2014年经专门机构检验的近22万份运动员样本中2287份检测异常。其中约64%(1462份)确认为违规使用兴奋剂,约10%确认为合理药物治疗免责。



兴奋剂副作用巨大,尤其是女性,甚至影响女性生育。可以说服用兴奋剂对女性的有害作用几乎都是不可逆转的,其中包括:引起月经不调和闭经、乳房扁平、阴蒂肥大、痤疮、多毛症、嗓音低沉等。更可怕的还是那些尚未查明、潜伏期较长的副作用,例如导致癌症和胎儿先天畸形等。据林克艾普大数据观察,在奥运会历史中,男性使用兴奋剂的比例远远高于女性,占比高达80%。



从药物服用时间来看,据林克艾普大数据观察,近80%的兴奋剂使用运动员是在比赛中使用兴奋剂,21%的兴奋剂使用运动员是在比赛外使用兴奋剂。



随着1896年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兴起,兴奋剂很快成为与之共生的“肿瘤”。几乎有奥运会的存在就离不开兴奋剂。据林克艾普大数据观察,迄今为止,206个参赛国中有109个国家都被查出运动员使用兴奋剂,涉及项目数高达82个。



林克艾普大数据观察,违规使用兴奋剂的重灾区是田径项目,其次是健美和自行车项目,橄榄球和水上项目均上榜。



从国家来看,据林克艾普大数据观察,违规使用兴奋剂运动员最多的国家是俄罗斯,其次是意大利,其他依次为印度、比利时、法国、土耳其和澳大利亚。



到了20世纪20年代,人们逐渐意识到有必要限制在体育运动中使用此类物质。1928年,国际业余田径联合会(IAAF)率先宣布禁用兴奋剂;此后,很多运动组织先后颁布了禁令。据林克艾普大数据观察,国内和国际反兴奋剂斗争从来都没有停止过,我国的反兴奋剂工作方针为“严令禁止、严格检查、严肃处理”。



不少运动员对使用兴奋剂抱有侥幸心理,一个因素是兴奋剂使用和检测之间的时间差。据林克艾普大数据观察,很多兴奋剂在被运动员使用之前是用来治疗疾病的物质。因此,检测人员很难甚至说不可能完全预知,哪种物质会被选择成为兴奋剂。只有当某种兴奋剂出现之后,检测技术才能相应而生。随着体育商业化的不断深入,体育里的利益诱惑不断提高,这也让很多运动员乃至生物医学科技人员参与进了这场与兴奋剂的斗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