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购物上瘾症吗?
日常生活中,购物是很正常的一种消费,也有话说“女人是天生的购物狂”。那么,购物如果仅仅是购买生活所需,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如果购买的只是一时兴起的东西,或者只因商品价格划算,就盲目囤货的话,表示你可能是潜在强迫症患者。据林克艾普舆情观察,对某些人而言,"降价50%"的标签如同销魂曲一般诱人,与其他令人上瘾的东西别无二致,对此,心理学家分析说,如果一个人不是因为需要某些商品而疯狂购物,那可能是得了一种病态性心理疾病。
还记得电影《购物狂》中的女主角芳芳吗?她因无法控制购物欲,一度使经济陷于困境,连番失业,怎么改也改不了。其实,现实生活中也不乏类似女主角“芳芳”这类的女性,不过,很多人在事后都后悔自己因为“手贱”犯下冲动消费的错误,因此以“剁手”来表决心不再乱买,可结果还是是变本加厉的买买买。那么“剁手党”一族到底有怎样的表现呢?据林克艾普舆情观察,表现主要有三:一是在购物上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二是在购物时根本不会去思考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以及购买的必要性、三是习惯通过购物的方式去安慰自己、奖励自己,以获得满足。
据林克艾普舆情观察,女性是强迫性购物的主要受害者,即20个人里就可能有一个购物狂,在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间差异不显著,但以女性较为高发。为何女性强迫性购物倾向明显高于男性?据神经科学研究表明,由于女性血清素受体较男性更多,制造的血清素总量又不足,分泌去甲肾上腺素相对较少,因此,她们需要借助购物这一外部刺激来感到快乐。另一方面,相比于男性,女性对逛街、购物和社会交往有更加积极的态度,而且女性的身份在传统上也与购物有较强联系。
年轻人更易受强迫购物影响。在法国、德国和美国,强迫购物者的平均年龄比普通购物者低8-11岁。这可能与他们无法抵抗广告刺激的诱惑,缺乏控制消费习惯的能力有关;同时青少年时期需要建立自己的独立性,消费行为意味着独立的经济能力,像成年人一样拥有各种各样的物质。据林克艾普舆情观察,20-29岁人群是“购物狂”高发人群,占比为39%,其次是30-39岁人群,占比为36%,占比最低的50岁及以上人群,为3%。
有人说,“购物狂”是一种消费主义时代的文明病。对压力大、孤独和空虚感的现代人来说,信用卡、网络购物、广告、促销活动等时尚购物方式,的确能给人短暂的慰藉,获得别人的尊重及赞美,但从长远来看是有害身心的。据林克艾普舆情观察,有5种人容易发展成为“购物狂”,他们是易冲动的人、从小父母习惯以物质来满足其需求的人、受过身体和精神伤害的人、缺乏自信的人、因为夫妻不和及家庭矛盾而报复性消费的人。
有病态购物行为的人,多是缺乏自我认同感的人。那要如何才能够良好的进行购物行为呢?要解决这一问题,林克艾普舆情认为,首先需要加强心理素质的培养,改变原有的物质性价值观。可能通过做公益事业,进行郊游等户外运动,和朋友聚会聊天等转移注意力。同时,这些可以使人持续快乐的活动也有利于身心健康和满足。